发布时间:2019/9/3 23:16:34 浏览量:6616 【字体:
大 中 小】
百川汇大海 共创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
(作者:卞建宁)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一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形成过程中,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形成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历程中形成的协商机制,是其形成的政治条件;各民主党派等进步力量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起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历史的选择;政治基础;民主党派合作;五一口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与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逐步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一种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存的社会形态,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基础。随着这种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发展,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政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政党指导思想的落后性,他们做出的多种尝试均未取得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审时度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党合作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政党制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社会主要矛盾
1840年以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方面,随着大量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自然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解体,但旧有的封建经济以其固有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依然长期存在;在政治方面,随着领土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权等的逐步丧失,中国的主权地位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开始与封建主义相勾结,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伴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共存的形态。因此,推翻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总任务。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社会各阶级和政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和斗争,由此开启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行程。从“洋务运动”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百日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发动的“辛亥革命”,不同版本的西方政党制度包括两党制、多党制及一党制等都有所尝试,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也没有改变。在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和斗争中,中国人民终于认识到:中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和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必须抛开西方政党制度的桎梏,结合我国的国情,寻找新的政治力量并以崭新的理论思想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在对现实的考察和理性的思考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个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而奋斗终生。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党理念,代表了历史的先进方向。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自身的核心领导地位,并领导和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革命斗争,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政治条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历程中形成的协商机制
中国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是在中国各革命阶级和阶层联合起来反对共同内外敌人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因抗日救亡而联合起来的各个政党,由此形成了抗战后期的一种政治合作和协商机制,为今后多党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这种合作与协商的政治机制,并没有在国民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中成为政党制度,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党专政的政治主张,即使到抗战后期,其在政治上也仍然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一党专政。[1]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不仅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实施“三三制”,在政治实践中迈出了走向多党合作的关键一步,还在理论上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上成立包括更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由此开启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道路。
1928年6月到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开始了早期的争鸣与合作,在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中逐步走向联合;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1945年8月到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发展组织,这一时期成立的九三学社、民建、民进等民主党派组织,均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指导;1947年11月到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开始公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诞生。
纵观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历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种合作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光辉历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实践逻辑起点:各民主党派等进步力量积极响应“五一口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这一制度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确立的,在70年的风雨历程和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挥凝心聚力的政治功能。究其根源,它的实践逻辑起点应该是1948年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这在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为了尽快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反动压迫,历史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政治主张,为中国人民指出新的斗争目标,从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1948年5月1日授权《晋察冀日报》于头版刊发“五一口号”,共23条内容,其中第4和第5条提出: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
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表达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心声,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一致要求,因此立即得到民革、民盟、民建、民进、致公党、农工党、九三学社等多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民主党派及其负责人相继发表宣言、声明、谈话或者文章等,充分表明各自的政治主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1948年6月14日,民盟发表《致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报馆暨全国同胞书》,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6月25日,民革发表《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指出“今日之中国只有革命或反革命两条道路,即爱国与卖国之分,民主与反民主之分,其间绝无中立徘徊之余地”;民进充分肯定“五一口号”的号召符合中国各民主党派及全体人民一致的要求;致公党、农工党等也相继独立发表宣言响应“五一口号”[4];由于1946年九三学社中央迁至北平,且大部分骨干成员分散在各大城市,以团体名义公开发表意见缺乏必备的条件,因此到1949年1月26日才发表《九三学社拥护新政协宣言》,指出“去年五月一日中共中央建议召开无反动派参加之新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国是。本年一月十四日,中共毛泽东先生复宣布和平八项主张,同人等认为惟有循此途径,始可导中国于民主,自由,富强,康乐之境,愿共同努力,以求实现,谨此宣言”[5]。
历史的发展和革命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国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宣告了新的革命目标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进程并逐渐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与此同时,“五一口号”给中国政党格局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定而鲜明的行动纲领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一致响应,结束了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态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1).
[4]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九三学社[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